绝大多数研究人类起源的专家认为:语言,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识。

说话不是表达语言的唯一途径,毕竟通过眼神、动作等表达意图的现象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,但只有人类,在说话这一方面独特于地球上的任何物种。

人类,通过嘴巴说话将自己的思想传给他人。但是,在实际生活中,嘴巴不仅只传给了他人,往往还会反过来,影响自己的思维和”大脑”。比如说,当我们依照自己的说话习惯,下意识的说出诸如“一看就是 xx”、“不过如此嘛”之类的话时,不觉间就给自己埋下了陷阱。

语言的陷阱

标签化用语

人是习惯呆在舒适圈中的生物,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,往往依靠经验做事,以此形成了行为习惯与“刻板印象”。而这里所说的标签化用语与刻板印象类似,都是我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比较固定、概括而笼统的做法。

比如网络上常见的:“直男、龟、孝子”等,尽管能帮助我们快速决策,表达自己的思想,但往往容易激活刻板印象。使用语言文字对任何现实的物“贴标签”都意味着以僵死的思想审视现实。在观看历史名著或解说时,更不能以“好”、“坏”来定义一个人,在小约翰的最新一期我 在 美 国 搞 共 运中,美共的核心人物—莫里斯,明面上为了美国共产党鞠躬尽瘁,奉献一生,但背后默默成为了美国 FBI 冷战期间渗透最成功的特工,被誉为“冷战阴影的无形之手”。

语言文字从出现开始,便与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——整个自然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,人类一再尝试去把握这种变化,却屡屡失败。

因为说出了这句话,大脑随即放弃了思考–长期使用这种语言会使我们丧失独立判断,思维随之僵化;也会让我们失去对事物的细腻感知,活在自己世界中(亦或者是他人给你灌输的世界中……)。

另外奇怪的是,当没过脑子的话说出时,人会不自觉的维护这句话的正确性,并做出相应的后续行为,生活中屡见不鲜。

被动化语言

诸如“我没办法”、“我不行”这类的被动语言,会让我们放弃自主性,思维变得消极,陷入“被害者叙事”。

简单的建议

面对标签化语言

避免标签化,我的建议是首先是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,避免绝对化用语。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短暂沉默了,让大脑代替习惯,让理智代替情绪。

面对被动化语言

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,就我的观察而言,当我们说出被动化语言的时候,往往是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。比如“钱不够,我没办法”、“大环境不好,我没有办法”。环境往往是无法改变的,但是我们的观念可以改变。将“钱不够,我没办法”改为“我决定不买了,因为它太贵了,好钢要用在刀刃上”;将“大环境不好,我没办法”改为“我决定保守一些,因为大环境确实不太好”。

在未曾读完的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,作者借智者的口吻说:不是过去的“原因”,而是现在的“目的”,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,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,如果我们一直有依赖原因论,就会永远止步不前。虽然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“圣人之言”,但是用在这里还是很合适的,学会转变思维,有助于我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。

参考文章